来源:汕尾日报 2025-01-17 字体:大 | 中 | 小
汕尾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
逯峰郑海涛等代表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1月15日下午,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汕尾代表团举行分组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面向媒体开放,多家中央、省、市媒体到会旁听采访。在发言环节结束后,媒体记者对代表进行集中采访,围绕汕尾“做实做强西承东联桥头堡、全力打造东海岸重要支点”、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等事关汕尾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话题进行提问。汕尾市委书记逯峰、汕尾市市长郑海涛等省人大代表参加会议并就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去年,省委书记黄坤明到汕尾调研时,要求汕尾做实做强西承东联桥头堡、全力打造东海岸重要支点,为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汕尾如何把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这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总牵引,实现省委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
省人大代表、汕尾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逯峰首先对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汕尾工作的关心关注和宣传报道表示感谢,并向媒体朋友介绍了2024年汕尾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逯峰说,过去一年,汕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总牵引,全力以赴抓经济、稳增长、促改革、保平安,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融深融湾纵深推进,产业科技提质焕新,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生态文明底色持续擦亮,民生供给更加普惠,安全底盘更加稳固,预计GDP总量突破15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房地产开发投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项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呈现新气象。
逯峰说,汕尾是全域革命老区,也是全省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典型地区之一。2024年6月,省委书记黄坤明在汕尾调研时,赋予汕尾“西承东联桥头堡、东海岸重要支点”的全新发展定位,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后发赶超,为促进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定位之重、期望之重,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落实省委、省政府“百千万工程”重大部署,身上所肩负的沉甸甸责任,更加深刻体会到“百千万工程”是汕尾高质量发展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是加快老区全面振兴的“关键之举”、是汕尾实现跨越赶超的“动力源泉”。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全市上下一心、奋发勇为,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加力提速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一是紧抓产业这个根本。坚持制造业当家,以产业转移平台为主阵地,集聚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海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2023年以来汕尾从湾区引进项目259个、投资额超500亿元;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建成省内首个全产业链海上风电产业园,成功打造具有创新引领的华润国内首个零碳项目、中广核风渔融合网箱平台等标志性项目;以“食品谷”建设为抓手,推动晨洲蚝、甘薯、青梅等“土特产”连片发展、融合发展,持续打响“天下海鲜、汕尾领‘鲜’”品牌,新增优质农产品通过“圳品”认证增速为省内帮扶地区第1,带动进入香港、深圳市场农产品增长20%。二是紧抓风貌这个基础。推进打造“全域镇村典型示范”,发挥原有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优势,发动市场、发动群众、发动社会,形成共建美丽家园的强大合力。目前迭代升级建成10个乡村振兴“连线成片”示范片区,2024年全市83%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标准,完成县镇村植树绿化176万株。三是紧抓县城这个载体。围绕聚人气、聚商气、聚财气,以海丰县省新型城镇化试点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承载功能,大力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不断提升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有力吸引“人进城”,2024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全市市场主体、新登记企业增速均排名全省前列,进一步释放县域发展活力。四是紧抓改革这个关键。聚焦汕尾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推出一揽子务实管用的改革举措,以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为总抓手,形成了“科创飞地”“标准海”“股票田”“深汕零距离”等20多个在国家、省级层面推广的改革经验案例,持续打造“深圳能办的,汕尾坚决办”服务品牌,持续激发活力动力。
会上,逯峰还展示了三张照片,体现汕尾近年来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围绕实现“眼睛亮、筋骨壮、腰包鼓、脑袋富”的目标所取得的工作成效。
逯峰表示,2025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重要节点。汕尾将进一步做好全域规划、全域建设、全域治理、全域融合的文章,实现增人气、育企业、旺市场、富百姓,奋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更大成效,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作出汕尾新的更大贡献。
香港商报记者:省委、省政府赋予汕尾在全省发展中清晰明确的定位,请问汕尾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更好发挥融入大湾区、联动汕潮揭的“强链接”作用?
省人大代表、汕尾市委副书记、市长郑海涛说,2024年6月13日,省委书记黄坤明深入汕尾调研,赋予“西承东联桥头堡、东海岸重要支点”全新发展定位。我们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同时也清醒认识到,要挑起“桥头堡”“重要支点”历史重任,就必须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为全省大局贡献力量。第一方面是强化“硬联通”和“软对接”。一是加强“硬联通”,交通网络与大湾区拉得更紧。围绕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和建设“西承东联”大通道大港航大物流,重点推进揭普惠高速南延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造长沙湾服务区“新标杆”,建强汕尾新港白沙湖码头、海港文旅5000吨码头、陆丰碣石海上风电母港。二是加强“软对接”,生产生活与大湾区贴得更近。深化与大湾区城市的“跨城通办”,建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重大载体,让群众工作生活更加便利。第二方面是强化平台共建和产业共荣。一是共建平台载体,推进深汕合作拓展区等重点平台建设,建好广州、深圳“创新岛”两大科创飞地;二是共强链条集群,加快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海工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布局;三是共推绿色发展,加大对湾区城市的绿色电力能源支持;四是共享康养服务,提供优质的海鲜和农产品,打造大湾区的“天然氧吧”,让湾区群众吃得美、养得好。
南方日报记者:去年以来,汕尾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您在这方面有什么感受?
省人大代表、汕尾市陆河县上护镇护二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文茂说,作为一名基层村党支部书记,深刻感受到了汕尾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特别是近两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的成绩和发生的变化,主要有三点感受。一是乡村经济活起来了,群众的腰包更鼓了。过去村子的发展不好,我自己作为一名经营者,也不愿意回来投资,讲实话一是没信心,二是没思路。在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带领我们大抓产业、大抓发展,营商环境也越来越好,现在我们聚力发展“温泉民宿+”新业态,每年到我们村旅游的人达30万人次、消费超1000万元,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到我们那里投资,村集体经济超过了40万元。产业发展带动了就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回来,9家温泉酒店带动了200名村民的就业,还有一大批村民选择在村里经营小吃摊位、农家乐等,生活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高。二是乡村的风貌更加漂亮,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更足。我所在的上护镇是“百千万工程”的典型镇之一,近两年来我们看到面貌变化是翻天覆地的。特别是去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积极发动汕尾籍企业家的力量,动员了中建科工集团捐资完成下塘路沿线1.4公里的道路升级改造和绿美提升。当时修路的过程中,村民听说是企业帮助村里免费修路,纷纷自发前来帮忙,男的带着锄头铲子,妇女儿童带着擂茶点心,压路机和锄头、工人和村民,打成一片,干得热火朝天,让我们很受触动。三是群众自发参与“百千万工程”,干部干事的热情更高了。在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我们村干部的精气神越来越足,老百姓也越来越支持我们的工作,在推动一些风貌提升、土地征拆等工作,群众都是一呼百应、大力支持的。我们深刻体会到,省委部署“百千万工程”是我们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有力抓手,很有意义、很有实效;汕尾推进“百千万工程”是精心谋划、全力以赴的,特别是市委提出的“眼睛亮、筋骨壮、腰包鼓、脑袋富”,都能够在我们村得到具体体现,我作为汕尾的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感到非常荣幸、非常自豪。下一步,我们将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凝心聚力、苦干实干,努力壮大村集体经济、过上更好生活!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汕尾海洋资源丰富,请问如何做好“靠海吃海”的文章,为广东建设海洋强省贡献力量?
省人大代表、汕尾市委副书记、市长郑海涛说,汕尾海洋资源禀赋优越,海洋面积2.39万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一,海岸线长455.2公里、居全省第二,岛屿881个、居全省第一,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市。我们坚持“海洋强市、融湾先行”,构建“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滨海旅游”三位一体海洋产业格局,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奋力打造“海上新汕尾”。
第一方面是做精现代化海洋牧场,锻长“蓝色食物链”。2024年,汕尾新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6个、总投资额约12.65亿元。目前汕尾已规划建设22片、743.74平方公里的海洋牧场,正聚力构建集种业、养殖、装备、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同时今年力争新开工海洋牧场项目4个。第二方面是做强海工装备制造,建优“蓝色产业园”。汕尾产业形成了集聚效应,集聚了一大批龙头企业,涵盖风机制造、海底电缆制造、风电发电站机组管架制造等全链条产品;园区形成了引领效应,已建成陆丰海工装备基地,建造9900吨重件泊位,配置2000吨轨道式龙门起重机,码头长度361米,通过能力145.5万吨,同时广东省海洋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红海湾实验室)由3名院士领衔,全球单体最大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已投运。第三方面是做旺精品滨海文旅,扩大“蓝色朋友圈”。汕尾好玩的场景越来越火,打造了城区小岛、长沙炮台、红海湾古堡咖啡等网红打卡点;首创的品牌越来越多,举办了全省首个综合性海洋运动会,推出“奔向海陆丰 坐着高铁来赶海”系列活动;接待的能力越来越强,高铁1小时可达广州、深圳,酒店、民宿、旅行社等多点开花,已成为大湾区“后花园”。
在媒体提问结束后,市委书记逯峰、市长郑海涛向媒体记者和社会大众发出诚挚邀约,欢迎大家走进汕尾,看好山好水、品美食美景,到汕尾过大年!据了解,汕尾1月1日到2月12日期间,将持续举行“玩转年俗乐翻天·请到汕尾过大年”2025年新春民俗文化系列活动,以“寻味海陆丰民俗文化”为主线,共有“我们的年俗”“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美食”“我们的节庆”“我们的乡村”5个系列,包含文艺演出、市集美食、体育赛事、音乐派对等23项活动,是一场“年味十足”的“文化盛宴”。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