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方志广东”微信公众号 2024-11-08 字体:大 | 中 | 小
碣石镇
这里渔盐丰饶、山川险要
古时便是一方雄镇
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
碣石古称石桥场,得名于金厢滩至田尾山近海一带孤石列立,状若石桥。唐以前,碣石为海丰县地,唐武德五年(622年)为安陆县所辖,唐贞观元年(627年)复归海丰县辖管。历史上的碣石,有“渔盐饶镇”之称,在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已有记载:“石桥场由官配盐,商人纳榷贩运。”
由于险要的地理位置,明代以后,碣石发展为粤东沿海军事重镇。《明会要·海防》中记载,碣石位于闽广之间,水深山险,“故称雄镇,负山阻海,实为惠潮二郡门户”。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于此设卫,称碣石卫。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始建碣石卫城。碣石卫统辖平海、海丰、捷胜、甲子等外4所及内5所,共9所,驻有5000多名步、弓、骑水兵。清雍正九年(1731年),新置陆丰县,碣石属坊廓都范围。
↓点击视频了解碣石卫城↓
1927年,陆丰建立苏维埃政权,全县划分11个区,碣石为第二区政府驻地。1929年,陆丰县改为附(城)大(安)、金(厢)碣(石)博(美)、南(塘)湖(东)甲(子)、新(田)河(口)河(田)4个区。金碣博区政府设在碣石,辖今碣石、碣北、金厢、博美4镇。1949年碣石解放,成立镇人民政府。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0年撤销公社改为县辖镇。
风景名胜
中所街广德禅院(来源:陆丰市地方志办)
玄武山旅游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级风景名胜区,不仅拥有秀丽的滨海风光,更坐落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山寺。元山寺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明万历五年(1577年)扩建,清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由于定期维修,元山寺建筑保护完好,至今保留着重斗叠拱、雕梁画栋,宫殿庙顶,高脊飞瓴,各种木雕、石雕千姿百态、巧夺天工。元山寺不仅是宗教圣地,所处之地也是古代粤东海防军事指挥中枢,见证着碣石卫的繁盛历史,寺内及周边保存有诸多历史名人留下的摩崖碑刻、匾。
玄武山旅游区风景区(来源:汕尾市文广旅体局)
碣石非遗
千年以来,碣石积累下了丰厚的民间文化艺术底蕴,传承着精彩纷呈的非遗文化。
碣石木雕是汕尾地区的一项民间雕刻艺术,主要用于建筑构件装饰、家具、神具、观赏摆件等的制作。其技艺与潮州木雕同出一源,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石刻、绘画、泥塑、戏剧等民间艺术特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如今玄武山元山寺中仍保留有完整建筑木雕构件,可见碣石木雕历史之悠久。
碣石木雕——柚木五福报平安挂屏(来源:陆丰市地方志办)
碣石木雕——金木通雕博古(来源:陆丰市地方志办)
碣石五色狮又称五色狮灯、五色狮灯舞,起源于明代初期,为驻守在碣石卫城的军人所传入,并在发展传播中与当地民间传统文化融合。碣石五色狮是集强身健体和象征吉祥如意于一体的独特舞蹈形式,为当地民众所喜爱,是当地历史最悠久的民间传统娱乐节目之一。现主要流行于陆丰市碣石镇附近乡村。
五色狮表演照(来源:汕尾市文广旅体局)
碣石麦秆画是民间手工艺艺术,一幅作品的完成要经历泡、割、刮、碾、烫、染、贴等多道工序。需先将麦草剪条去目、浸泡、漂洗然后剖开整平,漂染上各种颜色,再将木板裱上绸布,绘上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的草图,将漂染好的麦草粘上乳胶,剪贴在画板上。这样制成的作品画面精美、栩栩如生,画面具有麦秆本身的自然光泽和质地,在室内可保持几十年不褪色、不脱落、不变质。碣石麦秆画吸收了中国画、油画、版画等的技法和艺术表现形式,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碣石麦秆画(来源:陆丰市地方志办)
玄武山庙会已有近三百年历史,相传,自清乾隆年间开始,当地每十年举办一次元山寺重光庆典活动,玄武山庙会即是群众依托元山寺重光庆典进行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庙会活动分为寺庙内活动和民间活动两部分。寺庙内活动主要为修缮庙宇、举行神像开光仪式和各种水陆法会等;民间活动则包括地方文艺展演和唱大戏等。
庙会期间,当地民间艺人各显神通,龙灯、狮灯、鱼灯、大旗、花篮、高跷、高景、竹马戏等具有传统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展演精彩纷呈,演戏、燃放烟花等活动定点举行,大街小巷火树银花,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此外,以元山寺为重心的各个村落社区和行业组织汇集庆典活动的游艺队伍,浩浩荡荡、载歌载舞巡游于当地大小街道,呈现出一派吉庆祥和的景象。
玄武山庙会(来源:陆丰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来源:“方志广东”微信公众号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汕尾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