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汕尾日报 2022-02-13 字体:大 | 中 | 小
桥冲镇副镇长、溪碧村党总支部书记杨东阳代言“溪碧姐夫”红薯
一支金笔,将一座偏僻的村落搅得风生水起。借助“浪漫荷香”示范带建设的春风,陆丰桥冲溪碧村一再掀起新农村建设高潮,实现了乡村振兴,成为新的网红打卡村。春节期间,不少游客选择到此一游,感受红色与现化的完美结合。记者在金笔广场看到,以“姐夫红薯”为代表的系列特色农产品已趁机上市,游客兴高彩烈地品尝、选购,现场一派欢乐祥和。
溪碧村的水土适宜种植,其出产的红薯、花生、莲藕素以质优价廉闻名。那么,为什么它们要冠上“姐夫”的名称?其中又有什么故事呢?这还要从周恩来总理送给陈妈家的那支金笔说起。
一九二七年南昌起义后,周恩来在桥冲镇溪碧村治病,赤卫队员陈妈家等人参与护送转移,临别时,周恩来将随身所用的金笔赠予陈妈家,后陈妈家将金笔传给大儿子陈金松。1964年,陈金松将金笔转赠给即将赴暨南大学读书的妻弟黄峨。黄峨毕业后长期在南方日报社工作,这支不平凡的金笔,到了“笔杆子”黄峨手里,写出了宏大巍峨的长卷。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尼克松访问广州期间,黄峨身为南方日报政文记者曾经面对面采访过周总理、尼克松。“要是那时知道姐夫给的那支笔原是总理所赠,我肯定会设法向他求证。”黄峨笑着表示了遗憾。
经过《南方日报》和《南方》杂志记者一年多的联合采访,确认陈金松转赠黄峨的金笔,正是南昌起义前后周恩来的贴身用笔。
此后,在上级和扶贫单位以及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溪碧村以金笔为主题,兴建了金笔广场、修缮周恩来治病旧居、沉浸式红色教育基地等,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书写了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故事。为了让溪碧村葆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溪碧村蓄势发展该村的传统农业,种植红薯、大米等特色农产品便成了首选项目。在溪碧村七个村组中,溪碧村组、过路溪村组、文老村组、文新村组、张厝村村组种植红薯较多,产品质量过硬,名闻遐迩。可惜的是没有一个响亮的名称。有一次,南方杂志社社长陈广腾与桥冲镇、溪碧村干部座谈时,说起当年陈金松除了赠妻弟黄峨金笔外,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还多次挑着番薯和大米去接济黄峨一家,陈广腾灵感迸发,建议:“何不把溪碧红薯命名为姐夫红薯?”镇、村干部击掌叫好,于是,一个新的品牌诞生了。
镇、村趁热打铁,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注册了“桥冲溪碧姐夫”商标,将用于溪碧红薯、莲藕、大米等一系列特色农产品。
年前,在溪碧村举行的陆丰文化集市上,桥冲镇、溪碧村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吸引了十万人次的参与。桥冲镇副镇长、溪碧村党总支部书记杨东阳和“桥冲溪碧姐夫”品牌原型陈金松一起,向广大网友介绍“溪碧姐夫”系列农产品,杨东阳介绍说:“我们溪碧(金笔)广场建立以后,我们村就要把‘桥冲溪碧姐夫’这个品牌认真打造,希望借助这个品牌,把我们溪碧村的农副产品更好地销售出去,有一个好的销售渠道。下来我们村准备通过扩大种植面积,鼓励农民来种植农作物,把销售渠道打好,切切实实地、可持续地、长久地来增加我们村民的收入。”
别看姐夫红薯个头不大,但味道绝佳,富含膳食纤维,能够刺激肠道蠕动,改善便秘;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具有一定抗癌防癌的作用;能够美容养颜、延缓衰老。一炮打响之后,供不应求,销售不成问题。接下来,镇、村将组成“桥冲溪碧姐夫”系列农产品村经济联合社,鼓励村民增加种植面。
一时间,“溪碧姐夫”系列特色农产品引起众多网红关注,在抖音、博客频频出现。一个个角度不同的短视频中,除了“姐夫红薯”,还展示了在溪碧村发生的红色往事和乡村振兴的故事。当年周恩来三过的琐城岭不再是荒凉一片,山头上竖起了风车,山前铺开了格桑花海,那是溪碧村村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